2025年10月16日16:30,教育学院团委在启智楼101拉开“实践出真知,青春展风采”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大会的帷幕。本次大会邀请肖莹老师、魏杰峰组成评审组,23级至25级学子带着实践中的故事与思考齐聚现场,一场关于“教育+实践”的青春对话就此展开。


团队协作的合力、个人实践的坚守,都彰显着教育学院学子服务社会的热忱与担当。接下来,让我们聚焦交流大会,细细品读其中的团队探索与个人成长。

优师志萌小分队在襄阳社区开展暑期托管,以“在地+文化”“时空穿越红色教育”“多元+趣味”三大创新形式,结合襄阳地域文化与学院“新六艺”体系设计课程,获《襄阳日报》等报道,助力孩子解锁技能,团队也实现“从学生到老师”的蜕变。 六艺润心·黎明启明实践团在十堰黎明社区开展8天“新六艺”活动,含折纸、简笔画等8类内容,兼顾个体关怀与纪律引导,获12篇媒体报道及社区、家长认可,团队也锤炼了教学能力。

“育人伴学”志愿服务队扎根黎明社区,紧扣“双减”下的托管需求,以“专业适配+趣味引导”为原则设计实践内容。志愿者也在实战中提升教学与协调能力,计划将经验拓展至乡村助学,持续用专业服务基层教育。

织锦传薪六艺赋能小分队聚焦土家族西兰卡普非遗传承,立足十堰、恩施两地,通过调研学习、技艺体验、科普传播与创新设计,推动非遗活态传承。团队创新“课工双驱+话书结合”模式,将织锦技艺转化为儿童易懂课程,制作简易织布机,设计粘土DIY、纹样绘画等互动环节;走访非遗传承基地,记录传承人故事,形成《西兰卡普文化传承与保护调查报告》,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乡村美育,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艺百纷团队以“送艺下乡”为目标,构建“课程赋能+研学铸魂”双路径,融合传统文化、武当文化、二汽文化与红色文化,打造五大艺体课程,开展红色基地研学。创新四维文化融合、“艺术+研学”双路径等模式,30天实践中提升孩子文化认知与艺术素养,团队也实现从“理论学习者”到“实践赋能者”的蜕变,未来计划编绘红色故事绘本、推行“双带队制”,持续深耕乡村美育。
宁倩倩作为“汉水暖阳·丹心筑梦”小分队队长,于6月30日至7月14日带队在丹江口市三里桥社区开展15天暑期托管。她创新采用乐高动画、角色扮演讲解安全知识,用故事与情景模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同时承担新闻宣传工作,推动活动获国家级平台报道2篇、省级平台40余篇,浏览量超16万,其专业与用心获社区、家长高度认可。

郭田甜作为“织锦传薪·六艺赋能”小分队负责人,全程统筹非遗实践。她联合指导老师打磨课程,将西兰卡普技艺转化为儿童易懂内容;带队走访恩施州博物馆、非遗传承基地,记录传承人故事;撰写宣传稿推动成果登上国省平台,让西兰卡普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。

向思雨以“艺百纷”小分队总策划身份,搭建“课程总策划-调研记录-宣传推广”分工体系,编写《项目申报书》《安全告知书》,对接12个实践单位;建立“每日安全报备+每周复盘”机制,灵活应对场地、天气等突发状况,推动团队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包,推动儿童非遗认知度从20%提升至65%。
唐雪玲在“西兰卡普非遗实践小分队”中,针对传承断层问题设计“课工双驱+话书结合”模式:先讲解织锦中的土家故事,再教孩子用彩纸复刻纹样,同时记录传承人故事转化为儿童手账;通过撰写宣传稿、制作短视频扩大非遗影响力,坚定文化守护初心。
姜晓月作为“六艺润心黎明启明实践团”骨干,全程参与策划、物料采购与教学实施。在“巧手折纸条”模块精准指导学生掌握技巧,在“创意美术坊”负责布织布教学并缝合作品赠予学生;以眼神鼓励、积分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热情,实践后明确“四有”好老师目标,专业素养显著提升。

华欣望加入大别山支教团,担任茶坳小分队四年级班主任,承担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。面对教学与管理难题,她通过课后复盘、记录学生喜好优化方法,用孩子易懂的方式化解矛盾;组织红色研学、开展家访,见证孩子从内向怯懦到自信主动的转变,自身实现从学生到“小家长”的成长。


教育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交流大会圆满结束。此次大会不仅总结了从乡村教学赋能、非遗文化活化到社区托管服务等实践成果,更彰显了育人初心。作为新的起点,它将继续激励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理想,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教育担当,书写实践育人的新答卷。
[编辑:郭玉婷 责编:张洋]